M02【分享与索取】发点牢骚念叨一下
何为分享,分享的目的
我渐渐发现免费公开分享知识/技巧的无非两类人:十来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以及“不缺钱”的人。(主要指新时代,也更靠近互联网一些)
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就我个人见过的来说,各大平台的up主/博主/作者可以简单列举出以下几种:
- 年龄在15-25之间开始上传视频/文章,后来某一天开始,他更新频率下降了直到不再更新。
- 年龄在15-25之间开始上传视频/文章,后来某一天开始,更新的内容越来越不对味,能感觉到在“蹭流量”,也常常标题党。
- 年龄在15-25之间开始上传视频/文章,后来某一天开始,他更新频率下降了,但不时仍会更新,但是内容中开始插入“连招”(带货广告)。
- 年龄在15-25之间开始上传视频/文章,从镜头中能看到房间并不是“老破小”,装修不简单;此外,个人谈吐中能知道从小就接触过很多东西,对某一领域的产品如数家珍。
- 年龄在30-50之间,属于某领域技术大拿,偶尔放一点公开课出来,但仅仅是偶尔。
- 年龄在30-50之间,属于某领域爱好者,同时对金钱不是很在乎(家境优渥/工资薪水足够高)
这些现象,现在先不展开说明。
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免费公开向大众分享知识/技巧,一般来说这种行为都是源于“分享欲”。
而“分享欲”的来源可能是想与人探讨交流、寻找同好;也可能是展示个人能力、自我满足;亦或者是希望得到认可等等,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分享知识的想法是来源于“分享欲”这件事。
分享欲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自己在意的人,也就是心里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所拥有的开心、快乐分享给别人,它本身就是一种热情和爱。
自己在意的人也可以是潜在的,希望存在会让自己在意的人。
而一个人不再分享知识/技巧,绝大多数情况就是他失去了“分享欲”。
并不会有毫无目的性的分享,分享者很多都是期待被回应,期待获取到情绪价值。
分享其实是一种社交行为。“非社交的分享”我们会叫做笔记、摘要、收藏;而不是“分享”。
人类是精明的动物,会去衡量“付出”与“回报”是否正比。
看完了一个视频/几张图像/一段话,随手转发给某个人/某个群体的这种分享,其付出并不大;所以此情景下所期望的回报通常也不会多大。
学习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巧,花时间精力去撰写文稿/录制剪辑视频再公开的这种分享,付出不小;此情景下会期望得到更多的回报。
当得到的回报无法满足最低的预期,就难免产生消极的情绪——后悔去分享,经历的多了,分享欲也就难免下降了。
正因为人类是精明的动物,会无意识的避免去做可能让自己“后悔”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无人回应,回报为0的话;那么回报是可能为负的,也就是会得到回应,但都是一些负面的情绪价值。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十来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分享行为的主力军;在这个阶段,正值青春,精力充沛,分享欲也最盛且经历过的“后悔”少。
当然,如果进行的分享行为不再是期待被回应、期待获取到情绪价值,而是期待获取实际收益;
那么“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时,就会刺激人去分享了。
而这就是常见的“恰饭”“营销号”以及传统的知识付费了。
传统的知识付费指咨询费、出版书籍、卖课等。
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这种我们都没少见,包括那种手工活/技术工种,其目标收益就是拓宽客源;
而那些权威人士/技术大拿可以说是为了拓展名气、甚至是发展人脉。
(这一段是在说获取收益,所以这么列举。实际很多还是为了情绪价值,为国为民的高尚觉悟也是一种情绪价值。)
人类是多样的,有热情的分享者,也有冷酷的索取者
得益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制推广执行,还有持续多年的“呵护祖国的花朵”、“素质教育”、“不要再棍棒教育”等新时代教育方式的影响,新时代的人们都能拥有相对无忧无虑的童年。
至少0-14岁都处于被呵护、被给予的场景下,不少人习惯了这种“无偿享受”、“无偿索取”的状态。
如果一直升学到20来岁,那么就会更加习惯有疑问、可以无偿找人求解。(但其实,学校老师并非无偿的分享知识,老师早就从学校收取了由学费转换而来的工资)
很多人进入社会后(可以是还是学生时,进入互联网世界;也可以是线下离开学校后与其他社会人士交际/在职场中),却还保持着“学生思维”。
学生的“不耻下问”与“刨根问底”在社会上是致命的,这需要提问者能够提供相应的情绪价值或者实际利益,否则会影响人际关系,毕竟耗时耗脑力的讲解是不小的“付出”。
但对这类人来说,侥幸不幸中的万幸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再局限,寥寥无几。
只要在网上多问几个人,多问几个群,总会有“冤大头”无偿的为你解答;而且不是用的自己的脸去问,使用的只是随便注销/注册的账号。
“可这是他什么也没有要求,就自己主动来解答的。”
“不想回答,那就不回答呗,反正总会有其他人回的。”
“问群友不简单快捷,去百度去查资料还要筛选,检查是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我就先问问,有人回那不就省事了。资料那么多,看着费劲。”
这种容易让热心分享者寒心的话语,我都见过、听过,或者说可以感觉到对方就是这么想的。
如果你觉得某位“大佬”不怎么理你了,没以前那么热情友善了,或许可以回想一下,是否一直一味的向大佬索取。
如何不做索取者?
很简单,真诚、客气、嘴甜、热情。其中真诚是绝对重要的,至少要表现的真诚。
切勿给人虚伪、没几句真话的印象。(就不举例了,容易aoe很多人)
如果对人情世故不太熟悉,那么为“大佬”提供实际利益也是可选的。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知道吧,让大佬有意见都没意见。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大家以前都在学校教程中学习过,而我在最近几年越发的认同这句至理名言。
前面文章一直讲的“分享”,我们可以扩大为献爱心,是一种奉献精神。
而关于爱心与奉献,我们就可以套用这句至理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十年前的社会热点“扶不扶”,到如今已无需再讨论了,几乎每个人都是“不敢扶”、“没能力扶”这一派的。
如果我财富自由,长生不老,那么我可以去帮助遇到的每一个人;
但很明显,我不是,我要工作、要过日子、要买房、要养家,让我花几个小时给一位没见面的网友消耗脑力讲解问题还没有任何回报,这很难让人接受。
我没那么“达”,那我只能独善其身了。
且不提中国有十几亿人,就你每天接触到的人就好几百个,帮,你怎么帮?你的一天只有24小时,不是48小时、72小时。
黑厂时薪都有两位数了,你去帮忙能收到哪怕能相当于时薪5元的报酬吗